iCheck
  • 實體比價App
    • App下載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 隱私權條款
  • 特惠Blog
  • 實體比價App
    • App下載
    • 常見問題
    • 操作說明
    • 隱私權條款
  • 特惠Blog

為何要加入VIP?創辦人給用戶的一封信
(附營運狀況說明)

4/2最新公告,會繼續營運,但短期內會最小成本營運:

在3月中旬,有一個天使投資人看到這封公開信後,主動來信表達願意幫助iCheck繼續營運,在經過幾次的會議討論後,我(Peter)思考了許久,因訂閱方案沒有達到目標且也沒有其他穩定的獲利模式,決定暫時以最小成本方式營運同時一起找尋商業模式,會這麼做一來是iCheck的成員已各自找到合適工作。二來是因事出突然,新的方向沒有完全確定也不敢貿然啟動新的計劃。三來如我先前不斷提到的,沒有穩定獲利模式的App終究無法長久,沒思考清楚下一步,拿了資源僅是延長結束的時間,無法提供穩定服務,對團隊是傷害對使用者用戶們也是。

最後,iCheck的用戶期盼您能理解,身為創辦人我從12月以來的心情像是個在安寧病房中的家屬,儘管不情願但平復心情後仍是必須接受這樣的事實,一方面整理自己情緒一方面收尾。前陣子有用戶留言說我寫信哭窮,除了難以忍受外亦是生氣,因為我寫公開信是希望告訴所有知道iCheck的用戶(親朋好友)們
,在我還可以延長些許時間的同時,可以不要太錯愕,可以來看看他,可以理解為何會是如此,當然仍有一絲盼望VIP的訂閱服務可以有用,但絕不是要哭窮,我仍衷心期盼我的初衷與初心和最後這過程是每一個用戶可以看過並理解的。
天使投資人的出現在我意料之外,是上帝給的奇蹟,我會盡快確定接下來方向,請原諒我此時此刻無法給予很篤定的答案,但我會儘快確認並公告。
至於很多人關心我的部分,在創業前我有份還不錯的工作,在前陣子決定寫公開信時,幸運地也有工作等著我處理好後上工,這段時間生活上有點吃力,但還過得去:)

P.S本來最後的公告信是準備給大家聽體面,雖然現在有些轉機,但其實裡面歌詞蠻能反映我這段時間想法,還是分享給大家,愛iCheck愛大家。
​

​分手應該體面
誰都不要說抱歉
何來虧欠
我敢給就敢心碎

離開也很體面
才沒辜負這些年
愛得熱烈

我愛你不後悔
也尊重故事結尾

付費會員狀況:3/31更新:453人,目標6000人,達成率7.5%。按此處以編輯.

抱歉,仍是要推出付費機制

Hi,親愛的iCheck用戶,我是創辦人Peter,iCheck創辦滿3年了,從一開始一天10多人下載,到現在累積了超過40萬人下載,總計超過1萬3千個商品,60萬筆的歷史價格,每一筆價格有我與夥伴和家人一起共同輸入,當然更重要的是許多使用者的參與回報,才能有現在的iCheck。

但很遺憾的要和大家說,對不起讓大家失望了,為了能夠持續營運,我們必須推出付費VIP功能。

我與團隊很努力的要讓這個App存續下去,包括接零售商的軟體開發專案、利用我們的推薦系統演算法去販售給零售商。這三年下來,台灣叫得出名字的賣場我們都拜訪過或者有接洽合作過,但突破的部分仍是非常少。創辦iCheck目的是希望讓資訊透明化,消費者有工具可以公正地去判斷自己去哪裡消費最符合自己的預期成本,而不是哪間商家有比較多預算可以打廣告說自己最便宜,大家就過去,同時也是給一些小品牌及小商家有一個曝光露出的機會,即便是到今日,願意開放價格的賣場非常少,原因只有一個:「我不想讓消費者知道,我有商品賣得比別人貴」,因此我們除了透過程式去自動抓取外,仍需要一點的人工處理實體的價格(雖然我們已經將這個機制降到只需要1個工讀生便可完成)

賣場不願意支持,那麼廣告呢?品牌商我們也拜訪過許多家,包括廣告代理商也是,得到的答案更殘酷:「iCheck的使用者是價格敏感度非常高的消費者,這與我們廣告訴求目標不一致」

既然是間新創,那麼找創投呢?從半年前開始,台灣你聽過知道的創投,我們也大概都簡報過,不下30家,或不外乎想再觀察一下或者:「等你們有獲利模式我們再談」

也曾有一個創投說:「實體比價難怪只有你們家做,線上比價卻很多,因為實體比價真的太難做太辛苦了。」(但還是沒投錢阿大哥~~😢)

在尋求新投資者與股東增資未果後,12月份iCheck團隊決議將最後的訂閱功能做完,同時讓夥伴們在農曆年前找工作,App維護改為兼職開發方式,期盼可以在最低成本方式持續營運服務大家。

關於訂閱服務

這是我們最後一個功能,也是最不願意推出的獲利模式,「向使用者收費」。如前面所說我們嘗試了不少獲利的方式,但賣廣告、資料授權、技術都不成,那麼便剩下最後一條路就是訂閱服務,也就是和使用者收費,我們很清楚這個方式是最不好的策略,因為網路上要付費購買服務的習慣,就現階段而言非常非常困難,特別是我們是一個比價服務,還沒省錢就要付錢,這道理完全說不通。

但不論如何我們仍覺得要做完這最後的功能,一來是仍存有一絲絲盼望,iCheck有40萬下載,只要其中有1萬人每月訂閱20元,iCheck就存活下來了。二來是即便付費人數不多,但我們至少將我們的努力留下一些成果,若未來有人想做類似的題目,也可以當作一個參考,iCheck並不是失敗,只是沒找出成功的方法。
或許你可以想做囧星人公布了Youtuber收入後,確實讓許多憧憬或有興趣這個行業的人可以做一個參考;或許iCheck有一天也能傳承這樣的經驗。


iCheck的不足

我們追求好的服務體驗與軟體開發設計,在兩個平台都獲得4.8顆星以上的高分,但在獲利上我們做得很糟,雖然有40萬下載數,但仍無法突破到廣告的甜蜜點,也因為收入的不足因此我們想回饋獎勵給予回報價格者也遲遲無法實現,是的,我們有太多的不足,即便我們已經很克難地減低開銷,我們依然無法創造穩定的收入,每個月的廣告費僅夠支出伺服器承租費用。(信末會附上FB廣告聯播網的匯款紀錄做證明)
創辦iCheck的前兩年,我每週工作超過100小時,撐著想讓這個App穩定成長,很幸運的有拿到一些支持的資源,但沒有獲利模式的App終究無法長久,甚至一同奮戰的夥伴也無法給予穩定的待遇,很遺憾要將這樣的訊息告訴你們。

後記

曾有人建議我們直接收廠商錢,透過竄改價格吸引消費者上門或直接把資料賣給大陸廠商,或者從團隊成立第一天開始就不曾間斷的接案邀約,曾經我們也曾動搖過,但這邊引用拍攝《穹頂之下》的柴靜說的名言:「我不是多怕死 我只是不想這麼活」,我引用改編一下,希望看到信末的您可以諒解。「我不是多怕失敗,只是不想這麼成功」。      
                                                                                                                                                                                                                                        Peter  2018/1/26

FB廣告聯播網每月匯款明細,約莫250-400美金之間,收入較少的月份是前期我們嘗試不放廣告的時候。
P.S目前我們僅放FB廣告
圖片

歡迎與我們聯繫,期待您下次再來前往!


Email

service@icheckapp.com.tw
愛雀客股份有限公司  ​iCheck Co. , Ltd.